來源:鮮花常識 時間:2021-07-30 10:52:00
農(nóng)歷九月九日,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重陽節(jié),又名重九節(jié)、登高節(jié)、菊花節(jié)、茱萸節(jié)。
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(shù),農(nóng)歷九月九日,月日并陽,兩陽相重,兩九相疊,故名重陽,又名重九。
重陽節(jié)有哪些傳統(tǒng)習俗?主要有,登高、賞菊、喝菊花酒、插茱萸、吃重陽糕、放風箏等。這些重陽傳統(tǒng)習俗主要來歷如下:
漢末曹丕在《九月與鐘繇書》中說歲往月來,忽復九月九日。九為陽數(shù),而日月并應,俗嘉其名,以為宜與長久,故以享宴高會。
重陽節(jié)時,正是金秋送爽、丹桂飄香、風霜高潔之際,宜登高望遠,賞菊賦詩。在我國,早在戰(zhàn)國時代就形成重陽節(jié)。到漢代,逐漸盛行。
《西京雜記》說,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死后,她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宮,嫁給平民為妻。
一次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,在皇宮中佩茱萸、食蓮餌、飲菊花酒,以求長壽的事情?!独m(xù)齊諧紀》則記載汝南桓景,隨費長房游學累年。
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,宜急去,令家人各作絳囊,盛茱萸以系臂,登高飲菊花酒,此禍可除。景如言舉家登山?!?
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,婦人帶茱萸囊,蓋始于此。
唐代則正式由朝廷批準民間以中和、上巳、重陽為節(jié)令。
明代皇宮初一吃花糕,九月重陽,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。此風一直流傳到近世。
每到這一天,人們出游登高,賞菊花,飲菊花酒,佩茱萸,吃重陽糕。時至今日,一些地區(qū)仍保存著這種風俗。
登高是重陽節(jié)的重要習俗,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。
到了魏晉時代,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?!肚G楚歲時記》說,九月九日,士農(nóng)工商各行業(yè)的人都到郊外登高,設宴飲酒。
《千金月令》也說重陽之日,必以肴酒登高眺遠,為時宴之游。賞菊以暢秋志。
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,還自制了一種前后裝有鐵齒的木屐,上山時去掉前齒,下山時去掉后齒,人稱謝公屐。
在唐代,一些不錯詩人都以詩篇記載了重陽節(jié)的活動。如李白《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》詩中說,九日天氣晴,登高無秋云。
杜甫《九日》詩中也寫道,去年登高縣北,今日重在涪江濱,等等。
在宋代,登高之風依然風行。《東京夢華錄》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,如倉王廟、四里橋、愁臺、梁王城、硯臺、毛駝岡、獨樂岡等處宴聚。
在南宋,據(jù)《武林舊事》載,宮廷于八日作重陽排當,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。
明代,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。清代,皇宮御花園內(nèi)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。
在民間,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(nèi)法藏寺為盛,晚清以登陶然亭、薊門煙樹(德外土城)、八大處等為多。
據(jù)《燕京歲時記》載凡登高,必賦詩飲酒,烤肉分糕,洵一時之快事。
重陽賞菊習俗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。重陽時節(jié),正值菊花怒放,魏紫姚黃,清芳幽香,給節(jié)日增添了無限的色彩。
相傳晉代詩人陶淵明是一位菊迷。他在隱居時經(jīng)常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他常對菊自語菊花知我心,九月九日開;客人知我意,重陽一同來。
到宋代,賞菊成為一時盛舉。屆期,無論皇室貴戚還是文人士子、小民百姓,都要賞玩菊花。文人士子們還舉辦社交宴樂性的菊花會,賞菊吟詩。
不過,其中規(guī)模較大,氣象最盛的當數(shù)宮廷賞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當,于慶瑞殿分列萬菊,燦然眩眼,且點菊燈,略如元夕。
清代,有的地方重陽前后要舉行菊花大會。此時,人們來來往往傾城出動觀看菊花,熱鬧不錯。
古時重陽節(jié),飲菊花酒之習俗,漢代已經(jīng)存在,《西京雜記》即載有此事。據(jù)說古代的菊花酒,是頭年重陽節(jié)時專為挺好年重陽節(jié)釀制的。
在重陽時節(jié),采下初開的菊花和青翠的枝葉,與黍米和在一起釀酒,釀成后一直保存到挺好年重陽食用。
《夢粱錄》則說今世人以菊花、茱萸,浮于酒飲之,蓋茱萸名‘辟邪翁’,菊花為‘延年客’,故假此兩物服之,以消九之厄。
俗說飲菊花酒可以令人長壽。從醫(yī)學角度看,菊花酒可以明目、治頭昏、降血壓,有益人們的身體健康。
重陽佳節(jié),在登高賞菊之余,飲上一杯甘甜、健身的菊花酒,更增添了節(jié)日的情趣。
古代重陽節(jié)插茱萸之習俗風行。茱萸,又名越椒或艾子,是一種藥用植物。其味香烈,有驅(qū)蟲、除濕、逐風邪、治寒熱、利五臟等功用。
古人把茱萸作為驅(qū)邪的神物,稱辟邪翁。每逢重陽節(jié)人人都要佩帶。這種習俗在漢代就已出現(xiàn)。
《荊楚歲時記》中已有記載。到唐代流行甚廣,被大量寫進詩文中。
如唐代詩人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;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詩人萬楚的《茱萸女》也寫道山陰柳家女,九日采茱萸。復得東鄰伴,雙為陌上妹。插枝著高髻,結(jié)子置長裙。
宋代,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。宋代以后,重陽插茱萸的習俗開始衰微,而直接作藥用,在明清時,又用袋裝茱萸以避毒害。如今,插茱萸的習俗已不傳行。
重陽節(jié)吃糕習俗,如同中秋節(jié)吃月餅一樣,都是應時節(jié)令食品。
歷史上重陽糕經(jīng)歷了多次變革漢朝時叫蓬餌;唐朝時叫麻葛糕和米錦糕;宋時叫菊花糕、重陽糕;清朝時則叫花糕。
從民俗意義上看,糕與高同音,古人相信萬事皆高之說。重陽時吃糕,象征步步登高,意義獨特。
據(jù)史籍載,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,也被用于饋贈,頗具禮俗意義?!兜劬q時紀勝》載京師重陽節(jié)花糕極勝。
有油糖果爐作者,有發(fā)面壘果蒸成者,有江米黃米搗成者,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標識。市人爭買,供家堂,饋親友。